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通用机械装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通用机械装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 完成零件设计和加工准备:首先需要完成零件的设计,并明确生产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所需设备、材料、加工工艺和相关技术资料等,为后续加工路线的制定做好充分准备。
2. 制定加工流程:根据零件的特点和生产目标,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加工流程。加工流程应该包括各加工阶段的加工内容、设备选型、操作顺序、质量控制点以及加工时间等信息。
3. 分析加工难度:对每一个加工阶段的加工难度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对工艺、设备、材料、人员等因素的考虑。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加工难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加工路线,以达到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4. 优化加工路线: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加工路线,比如合理规划加工顺序、缩短加工时间、降低加工成本等,
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就业方向?
石家庄通用装备中等专业学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占地105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齐全,为莘莘学子成才创造有利条件,毕业生全部就业于军队装备维修工厂和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及股份制公司。
为什么目前我国有些军队没有装备中等口径的通用机枪?
主要是在中口径机枪消亡论上步子迈太大了
本来吧,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弹的通用机枪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带火了,连着战后一杆国家都学它,比如美军的M60,毛子的PK
但到了80年代之后,近距离作战有小口径枪弹的普及,较远距离有空中、火炮、步兵战斗车辆的犁地。中口径通用机枪就非常尴尬了,丢给步兵班嫌重,挂车上还不如上大口径。再加上我们当时轻量化的大口径89重机枪研发进程喜人,所以干脆就取消了中口径通机设计,于是小口径配重弹头的88式通机就这么出来了。
88虽然说用的和95一样是5.8mm,但一个轻弹一个重弹,虽然说都能换着打,但弹道效果很差,而且伤枪。(所以后来我们换了10式通用弹,然而还是有挺多问题)
但小口径毕竟是小口径,在远距离压制能力上还是存能太差,巷战中也缺乏穿透掩体的动能或者穿透掩体后的杀伤后效很差。
而89式重机枪虽然整体减重到26公斤这个常规通用机枪带三脚架的级别。但作为重机枪它不能像通机一样利用两脚架射击,使用的12.7弹药也更重,下班还是有点困难。
不过近几年不是爆8.6mm机枪么,如果真的装备这个口径的通机,加上89重机的减肥心得,相信会是在小口径和大口径之间的优秀补充
这是因为我军推行5.8mm弹药的结果,为了强调一个“弹种统一”原则和“枪族化”标准,故而对子弹和枪械进行了统一的研发和调整,以后的枪械包括通用机枪,都是遵循枪族化和5.8mm小口径子弹研发而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我军战时弹药的通用性和枪械的维护。
所以目前使用的是QJY88式通用机枪。这把枪使用的5.8mm机枪弹性能很不错,虽然口径小,却能达到中等口径子弹的威力和弹道性能,88式的研制与这款子弹就有相当的关系。
根据朵英贤院士的访谈,当时研发的5.8mm机枪弹,性能特别好,令人意外的获得了高性能,所以专门开发了88式通用机枪。
虽然因为存速能力让88机枪的射程下降了不少米,但当时考虑到现代战争根本就没发生过超远距离的压制情况,威力和弹道性能表现优异,故而依靠5.8机枪弹完全可以保障战斗。
武器设计不免受到军事潮流变革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军事潮流普遍认为小口径是王道,通用机枪没必要再采用中口径,部队应该只装备大口径和小口径两种子弹。自然中口径通用机枪就不被人看中了。
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纪,人们渐渐在实战中发现恰恰因为中远距离压制能力的缺失,导致机枪中间出现了断档,开始将中口径通用机枪重新装备下来。通用机枪小口径甚至整个“机枪小口径”理论都被否定淘汰了。
特别是美军,索马里黑鹰坠落那场战争中小口径的M249被狂喷,远距离不指望它镇邪,近距离对面开个墙都难。反倒是越战老兵M60得到了一致赞誉,7.62mm弹无论实际杀伤还是穿透还是远距离压制,乃至心理上的威慑都强于小口径机枪。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的米尼米再次爆出压制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M240被下放到班排顶替。
就这样,历史兜了一个圈儿又回来了,枪族化、子弹通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硬性的拿军队训练去适应弹药能力与牺牲后勤提高战斗力方面,许多大国还是选择了后者。
我军在弹药推广上有些操之过急,一弹配N枪,枪枪都要往弹上靠拢,像95这样的步枪打机枪弹根本对不上标尺,通用机枪打步枪弹又保障不了弹道,新的10通用弹又存在高热挂铜问题,无怪乎被称为“弯道飙车”。
目前88通用机枪已经停产,机枪弹也已经停产,所以干脆别提通用机枪这档子事儿了。肯定会有适合的7.62mm通用机枪站出来接手任务。
顺带说下,其实我国一直都在生产中口径通用机枪,比如使用7.62X51mmNATO标准弹的CF06通用机枪,它就是80机枪的改型哦,换个华约弹就原形毕露。只不过如此北约的一挺枪应该不可能装备我军。
因为中国的轻武器发展走了太多的弯路。
建国后我们最早的轻武器就是仿制的苏联人的东西,AK-47,SKS仿制过来就是56冲和56半。仿制和自研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仿制的都是成熟的东西,而研发需要一点一点改进。这就造成了中国轻武器发展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很多毛病。
20世纪80年代,中国轻武器也在赶“枪械小口径”这个浪潮。但是啊,“小口径”在中国发展出了一个很独特的东西,叫“小口径万能论”。就是所有枪械一律往小口径走。比如5.8mm 88式狙击步枪,5.8mm 92式手枪,5.8mm 88式通用机枪,5.8mm 05式冲锋枪。
结果实际效果上,88式通机现在已经作废了,5.8mm 92式手枪也停产了。
现在解放军又得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但是以前几十年的落后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来的。
我兔1967年推出的那把机枪,命名为“67式轻重两用机枪”,实际上就是通用机枪,就是按照通用机枪鼻祖德国人的那挺MG34/42的套路来玩的。
也即打开枪管下固定的两脚架状态时,就是一挺轻机枪,此时有效射程800米;装上笨重的三脚脚时,就又成一挺重机枪了,此时有效射程1000米,与MG34/42一样中规中矩的轻重机枪标准有效射程。
(MG34通用机枪)
67式轻重两用机枪,以重机枪为主,兼作轻机枪使用,也可对空射击,可谓“一枪三吃”,用以取代我兔陆军步兵营机枪连步兵连机枪班装备的53式/57式重机枪以及58式连用机枪。
此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一次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口径7.62毫米,发射53式枪弹,枪长1.65米,枪重24公斤,枪架重13公斤,初速840米/秒,战斗射速300发/分,弹箱容量250发。
(80式通用机枪)
尽管比装备量最大的53式重机枪减重了不少,但全枪对一挺7.62毫米的通用机枪来说仍然偏重,尤其是架上三角架重机枪状态时,确实行军作战,包括转移阵地都极为不便。
此外,67式装备部队后暴露了许多问题,全枪存在火线高、射弹散布大、卡壳等故障率高,枪管温度过高会使已进膛而未闭锁的枪弹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所以数十年来,此枪一直处在在改进状态中,有了67-1式、67-2式等改型轻重机枪。
(67-2式轻重机枪)
由于在南疆边境冲突中缴获了对方的苏制PKM通用机枪,军工仿制成功了PKM通用机枪,被命名为“80式通用机枪”。
80式通用机枪也采用7.62毫米口径,枪长1.2米,100发或200发弹链供弹,射速却提高到了每分钟650发,关键是枪重只有8.90千克。
在部队开展的全面性能比对中,射击精度、动作可靠、使用寿命等指标,80式通用机枪完胜67式轻重机枪,其良好的技战术性能,被空降兵、海军陆战队、陆军特种部队看中,立马就定购了一大批。
(M-60通用机枪)
但军方碍于面子,又考虑到装备的继承性等问题,不愿列装仿制的舶来精品80式通用机枪,所以我兔陆军依然使用笨重的性能不佳的67-2式轻重机枪。
至于88式通用机枪,那是5.8毫米枪族化结下的一朵奇葩之花,与军工当初的设想完全背道而驰,现在,都已经降格使用,被下放到机械化步兵班,事实上只能充当轻机枪的角色,因为步兵在下车作战时,都不愿背沉重的三脚架。
(88式通用机枪)
小口径弹当机枪弹使用,都存在远距离威力不足的问题,伊拉克、阿富汗实战验证了美制M-60、苏制PKM通用机枪,这两把7.62毫米口径通用机枪在军界无可取代的地位。
综上,我军装备的67-2式轻重机枪,事实上就是通用机枪,有固定的两脚架,也有配套的三脚架,只是实在是太沉重了,技战术指标又非常落后,所以网上就很少报道,以为我军并未准备中等口径的通用机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通用机械装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通用机械装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